在 NBA 球迷圈,“抱团” 是个充满争议的词。有人看到一支球队有多个球星就喊 “抱团”,比如乔丹、皮蓬、罗德曼的公牛,邓肯、帕克、吉诺比利的马刺,库里、汤普森、格林的勇士…… 但其实,这些情况大多是对 “抱团” 的误读。真正的抱团,有着明确的定义和边界。
判断是否抱团,首先看球员是否由球队自主培养,或是在核心带领下逐步成长为强者。从篮球之神来看,乔丹是球队基石,皮蓬刚进联盟时缺乏自信,是乔丹带他训练、帮他建立信心,最终成长为全明星;罗德曼虽非公牛培养,但在马刺是 “刺头”,被波波维奇视为 “垃圾”,是禅师相信乔丹能镇住他才引入。而乔丹在罗德曼缺席的 18 场比赛中带队 15 胜 3 负,证明他能驾驭这个 “问题球员”—— 这样的组合,是核心主导下的 “拼图补充”,而非抱团。
从另一种王朝球队的GDP组合来看,邓肯、帕克、吉诺比利都是马刺一手培养,波波维奇曾直言 “邓肯是大腿,我只是抱腿的”;勇士的库里、汤普森、格林同样是自家选秀,追梦甚至坦言 “没有库里,我就是一坨垃圾”。他们是从青涩到成熟,由核心带动整体变强,属于球队体系自然生长的结果。
就像如果詹姆斯还依然选择留在湖人,队中的新秀或中生代球员,在他带动下打出生涯巅峰并入选全明星,没人会说他们 “抱团”,只会称赞詹姆斯的言传身教让新人成长。
真正的抱团,核心标准是:两个及以上处于巅峰期的球队核心(至少是全明星常客)主动加盟同一支球队。这类球员往往是各自球队的绝对主力,正值当打之年(非高龄、非伤病状态),却因带队成绩不佳,选择 “走捷径” 聚在一起。比如:若一位球员刚拿 MVP、带队打出联盟第一战绩,却突然放弃母队,加盟另一支已有顶级巨星的球队,这就是典型的抱团。反之,像贾米森 2010 年加盟骑士时已 34 岁,奥尼尔后期加盟骑士时也属高龄,即便曾是全明星,也不算抱团 —— 他们更多是 “辅助角色”,而非巅峰核心的聚合。
美国体育文化崇尚 “个人英雄主义”:球迷期待球星在困境中坚守,带领球队突破,而非一遇挫折就找捷径。约基奇在掘金续约,字母哥在雄鹿夺冠前提前长约留守,都被视为 “有骨气”“有担当”—— 他们选择与球队共进退,让管理层敢围绕他们搭建阵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