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年过去了,谁还能想到那会儿闹得沸沸扬扬的里约奥运会呢?
为了把这届奥运会办得有声有色,巴西政府可是下了血本,花了超过140亿美元的大把资金。
结果呢,当年的里约奥运会主场馆现在也没什么人气,连座位都被偷光了。
说到底,像巴西那样把场馆“用完就扔”的情况还真不少见。
一直到现在,我国每年还得 expenditure 超过八千万元,用于维护北京奥运的主场馆“鸟巢”。
有些人觉得,这是因为当年花了34亿建的,拆了挺可惜的;也有人说,直到现在,“鸟巢”还能带来收入。
那每年超过8000万的真金白银,投到“鸟巢”里,能否挣回来呢?
未来某天,承载着亿万国人奥运梦想的“鸟巢”,会不会也被拆掉,变成一片废墟呢?
“鸟巢”为啥这么贵?
其实“鸟巢到底能不能收回成本”这个问题,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引起过不少争议了。
2001年7月13日,北京顺利申办成功,之后用不了多久,北京奥组委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方案。
经过一个月的层层挑选,最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“鸟巢”方案脱颖而出,也得到了大众和专家评委们的共同认可。
就算放到现在,“鸟巢”的设计思路依旧显得挺先进的。
不管是从设计理念、美观度,还是实用性能和建筑效果来看,“鸟巢”在历届奥运主场馆里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。
可一到北京奥组委公布了预算费用之后,原本的赞美之词也变成了不少质疑的声音。
一开始,奥组委提出的预算是22亿多,结果算下来,账一算总共花了34亿。
就建筑花费来说,这34亿也算是必须的:毕竟鸟巢那独特的钢架设计,得用特别的钢材(Q460,也叫“鸟巢钢”)来做。
而且用的特别多,研发和冶炼这些环节,也都花了不少成本。
为了尽可能省钱,北京奥组委也搞了不少商量,最后决定不封顶场馆,改成全部开放的方式。
对于这些花销的合理性,大家讨论得并不多,更多的疑问其实都集中在“能不能赚回来”这个方面。
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担心可不是空想,之前的经验早就给我们做出了警示。
其中最能体现的,非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奥运会莫属。
那年为了搞定奥运会的主场馆,蒙特利尔市政府撒了15.8亿美元,结果比原先的预算多出了12倍。
但最后的收益啊,也就只能用“惨淡”两个字来形容了。
由于亏得太惨,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勒紧了裤腰带,折腾了三十多年才把当年的漏洞补上去。
之后,国际奥委会还特意提了个“蒙特利尔陷阱”这个词,用来提醒举办国不要预算搞超标。
要说起来,“鸟巢”的花费可是当年蒙特利尔那个场馆的两倍还多呢。
花的钱多倒没啥 big deal,大家更在意的,是这笔投入能不能赚回来,可实际上情况可没那么乐观。
就像之后的雅典、伦敦,还有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,都是“奥运热”一过,场馆就变得冷清,甚至有的都快荒废掉了。
“鸟巢”变成“空巢”,这可真不是中国人愿意看到的局面,更别说这么大的一个场馆,每年的维修花费也是一大笔充裕的开销。
到了16年之后,“鸟巢”到底是不是把当初的投资赚回来了呢?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价值?
重蹈覆辙?活力依旧!
实际上,“鸟巢”不但没有赔钱,还把当初建造的花费给收回去了,每年还能带来不少利润。
在“鸟巢”刚建成的时候,一些心怀不轨的西方媒体就说它是一座“注定要荒废的钢铁巨兽”。
可是他们这么想,明显低估了北京奥运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。
从刘长春到刘翔,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奥运梦想,也可以看作我们国家崛起梦想的一种缩影。
所以,当奥运门票开始预售时,国内就出现了“一票难求”的火爆场面,每一场比赛都坐满了观众,几乎没有空位。
即使仔细回头看历届奥运,能像现在这样热情高涨、观众踊跃的场面,也真是少见得很!
对咱中国人来说,“鸟巢”不仅是一座体育馆,更代表着咱们国家从贫困落后一步步走向富强繁荣的象征。
距离北京奥运会过去了一年,“鸟巢”终于对外开放啦。
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热情还挺高的,有不少人远道而来,北京一看完天安门,就直奔“鸟巢”去参观啦。
到现在为止,鸟巢每年还是有300万左右的最低保证参观人数,仅凭这些数字,就能赚得满满当当啦。
除了这些,“鸟巢”最关键的收入来源,还是来自于各种活动的举办。
“鸟巢”作为全国最出名的体育场所,不光是承办各种体育比赛,还经常举办各种大型的演唱会。
几乎每一年,都会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歌星,选择在“鸟巢”举办演唱会,或者其他类型的演出。
“鸟巢”靠这些收入,才算真正实现了“收支平衡”。
就拿刚刚结束的2024年来说,“鸟巢”举办了39场大型演唱会,带来了北京超过60%的票房收入。
今年的演出时间都排得满满的,总演出场次还突破了50场呢。
除了演唱会,鸟巢还经常举行各种其他娱乐活动,简直是个全能的娱乐场地。
比方说在2017年,鸟巢曾举办了著名的电竞赛事《英雄联盟》全球总决赛,这场比赛可把世界各地的玩家都给吸引过来了。
到现在为止,“鸟巢”每年差不多举行300场左右的演出活动,就算是在疫情那会儿,每年也有一百多场活动在举办。
到了现在,“鸟巢”对中国来说,就像“超级碗”代表美国、“甲子园”代表日本一样,里面的盈利潜力,肯定不用说。
曾经有专家算过,“鸟巢”每年举办演唱会带来的收入,大概在3到5亿左右。过了十几年,早就把当初花掉的34亿都赚回来了。
除了这些,鸟巢的商业潜力还远远不止于此。
牵一发动全身
要谈到“鸟巢”最大的意义嘛,毫无疑问,就是引发了全民参体育的热情。
自从北京奥运会办完之后,中国的体育经济规模就像打了火箭似的,猛涨得停不下来。
不仅如此,除了“鸟巢”以外,很多城市也都陆续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巨大体育馆。
其实,“鸟巢”那些看不见的经济好处,才是真正帮中国经济做出最大贡献的地方。
令人欣慰的是,直到今天,“鸟巢”带来的经济带动力还在不断增强、持续发酵。
也许在未来几十年,甚至几百年之后,“鸟巢”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淘汰,但眼下、此刻还不是时候。
我觉得,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,“鸟巢”依旧能保持生机,继续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添砖加瓦。